我后悔时,常安慰自己的几句话,也是我的后悔药 NEMS
我后悔时,常安慰自己的几句话,也是我的后悔药
我后悔时,常安慰自己的几句话,也是我的后悔药
发布时间:2022-07-06 13:22:29

  前言

  无论是开发、测试,还是DBA,都难免会涉及到数据库的操作,比如:创建某张表,添加某个字段、添加数据、更新数据、删除数据、查询数据等等。

  正常情况下还好,但如果操作数据库时出现失误,比如:

  删除订单数据时where条件写错了,导致多删了很多用户订单。

  更新会员有效时间时,一次性把所有会员的有效时间都更新了。

  修复线上数据时,改错了,想还原。

  还有很多很多场骨痛立消的功效与作用景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  如果出现线上环境数据库误操作怎么办?有没有后悔药?

  答案是有的,请各位看官仔细往下看。

  1.不要用聊天工具发sql语句

  通常开发人员写好sql语句之后,习惯通过聊天工具,比如:qq、钉钉、或者腾讯通等,发给或者在线上环境执行。但由于有些聊天工具,对部分会自动转义,而且有些消息由于,会被自动分成多条消息。

  这样会导致团队老大或者DBA复制出来的sql不一定是正确的。

  他们需要手动拼接成一条,有时甚至需要把转义后的字符替换回以前的特殊字符,无形之中会浪费很多额外的时间。即使最终sql拼接好了,真正执行sql的人,心里一定很虚。

  所以,强烈建议你把要在线上执行的sql语句用发过去,可以避免使用聊天工具的一些弊端,减少一些误操作的机会。而且有个存档,方便今后有问题的时候回溯原因。很多聊天工具只保留最近的历史记录,邮件会保留更久一些。

  别用聊天工具发sql语句!

  别用聊天工具发sql语句!

  别用聊天工具发sql语句!

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,它真的能减少一些误操作。

  2.把sql语句压缩成一行

  有些时候,开发人员写的sql语句很长,使用了各种和,而且使用美化工具,将一条sql变成了多行。在复制sql的时候,自己都无法确定sql是否完整。(为了装逼,把自己骨痛立消说明书也坑了,哈哈哈)

  线上环境有时候需要通过命令行连接数据库,比如:mysql,你把sql语句复制过来后,在命令行界面执行,由于屏幕滚动太快,这时根本无法确定sql是否都执行成功。

  针对这类问题,强烈建议把sql语句,去掉多余的和,可以有效的减少一些误操作。

  推荐使用:

  3.操作数据之前先select一下

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:本文的操作数据主要指和数据。

  很多时候,由于我们人为失误,把where条件写错了。但没有怎么仔细检查,就把sql语句直接执行了。影响范围小还好,如果影响几万、几十万,甚至几百万行数据,我们可能要哭了。

  骨痛立消的功效与作用针对这种情况,在操作数据之前,把sql先改成语句,比如:

  改成:

  查一下该sql执行后影响的记录行数,做到自己心中有数。也给自己一次测试sql是否正确,确认是否执行的机会。

  4.操作数据sql加limit

  即使通过上面的语句确认了sql语句没有问题,执行后影响的记录行数是对的。

  也建议你不要立刻执行,建议在正在执行的时候,加上 + 。例如:

  假设有一次性更新的数据太多,所有相关记录行都会被锁住,造成长时间的锁等待,而造成用户请求超时。

  此外,加可以避免一次性操作太多数据,对服务器的cpu造成影响。

 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:加后,操作数据的影响范围是完全可控的。

  5.update时更新修改人和修改时间

  很多人写语句时,如果要修改状态,就只更新状态,不管其他的字段。比如:

  这条sql会把等于0的数据,全部更新成1。

  后来发现业务逻辑有问题,不应该这么更新,需要把状态回滚。骨痛立消全蝎蛇蚁胶囊

  这时你可能会很自然想到这条sql:

  但仔细想想又有些不对。

  这样不是会把有部分以前就是1的数据更新成0?

  这回真的要哭了,呜呜呜。

  这时,送你一个好习惯:在更新数据的时候,同时更新和字段。

  和字段过滤数据了。

  后面需要用到的通过这条sql语句可以轻松找到:

  当然,如果是高并发系统不建议这种批量更新方式,可能会锁表一定时间,造成请求超时。

 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同时更新修改人,只更新修改时间不行吗?

  主要有如下的原因:

  为了标识非正常用户操作,方便后面统计和定位问题。

  有些情况下,在执行sql语句的过程中,正常用户产生数据的修改时间跟你的可能一模一样,导致回滚时数据查多了。

  6.多用逻辑删除,少用物理删除

  在业务开发中,删除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业务场景。

  有些人开发人员习惯将表设计成,根据主键只用一条语句就能轻松搞定。

 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:。

  想法是好的,但是现实很残酷。

  如果有条极重要的数据删错了,想恢复怎么办?

  此时只剩八个字:没有数据,恢复不了。(PS:或许通过binlog二进制文件可以恢复)

  如果之前设计表的时候用的,上面的问题就变得好办了。删除数据时,只需删除状态即可,例如:

  假如出现异常,要恢复数据,把该id的删除状态还原即可,例如:

  7.操作数据之前先做备份

  如果只是修改了少量的数据,或者只执行了一两条sql语句,通过上面的和字段,在需要回滚时,能快速的定位到正确的数据。

  但是如果修改的记录行数很多,并且执行了多条sql,产生了很多。这时,你可能就要犯难了,没法一次性找出哪些骨痛立消数据需要回滚。

 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,可以将表做备份。

  可以使用如下sql备份:

  先创建一张一模一样的表,然后把数据复制到新表中。

  也可以简化成一条sql:

  此外,建议在表名中加上和,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表名快速识别出哪些表是备份表,另一方面是为了备份多次时好做区分。因为有时需要执行多次sql才能把数据修复好,这种情况建议把表备份多次,如果出现异常,把数据回滚到最近的一次备份,可以节省很多重复操作的时间。

  恢复数据时,把sql语句改成语句,先在备份库找出相关数据,每条数据对应一条语句,还原到老表中。

  8.中间结果写入临时表

  有时候,我们要先用一条sql查询出要更新的记录的id,然后通过这些id更新数据。

  批量更新之后,发现不对,要回滚数据。但由于有些数据已更新,此时使用相同的sql相同的条件,却查不出上次相同的id了。

  这时,我们开始慌了。

  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可以先将第一次查询的id存入一张,然后通过中的id作为查询条件更新数据。

  如果要恢复数据,只用通过表中的id作为查询条件更新数据即可。

  修改完,3天之后,如果没有出现问题,就可以把删掉了。

  9.表名前面一定要带库名

  我们在写sql时为了方便,习惯性不带数据库名称。比如:

  ,表结构一模一样,只是数据不一样。